非遗手作:茯苓夹饼健脾胃

 美食小吃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8-17

老北京的味道里,总藏着些让人惦记的吃食。除了豆汁儿、卤煮这些名声在外的,还有一种小巧玲珑、滋味清甜的宝贝,常被老饕们当作茶点,或是走亲访友时捎上一盒——那就是茯苓夹饼。薄如蝉翼的饼皮,裹着清甜微香的馅料,一口下去,软糯适口,淡淡的甜意在舌尖化开,仿佛能尝到一丝若有似无的山林清气。这不起眼的小点心,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,背后更承载着流传数百年的手工技艺,如今,它已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茯苓夹饼的故事,得从它的核心“茯苓”说起。茯苓可不是普通的食材,它是一味古老而珍贵的中药材,寄生于松树根部,外形像甘薯,切开内里却是纯白或淡赤色。古人很早就发现了它的妙用,《神农本草经》将其列为上品,认为它能“主胸胁逆气,忧恚惊邪恐悸,心下结痛,寒热烦满,咳逆,口焦舌干,利小便”。简单来说,就是健脾、宁心、利湿的好手。智慧的古人,不仅用它入药,更巧妙地将它融入日常饮食,茯苓糕、茯苓饼便应运而生,其中尤以茯苓夹饼的制作工艺最为精细独特,流传至今。

做出一块地道的茯苓夹饼,绝非易事,每一步都凝结着手艺人的耐心与巧思。真正的核心在于那层“饼皮”。这饼皮可不是普通面皮,而是将上好的茯苓粉与优质淀粉(过去常用菱角粉或藕粉)按特定比例调和,用极细密的筛子反复过筛,确保粉质细腻如尘。最关键的一步是“摊皮”:烧热特制的饼铛(过去是圆形小铜铛),手艺人舀起一勺稀薄适中的粉浆,手腕轻灵一转、一抖,粉浆瞬间在铛底均匀铺开,薄得几乎透明。火候稍纵即逝,待边缘微翘,迅速用竹签或小铲挑起,一张薄如宣纸、韧而不破、洁白如玉的饼皮便成了。这全凭师傅多年的手感,快一分则生,慢一分则焦。

饼皮摊好,接着便是夹馅。传统馅料离不开蜂蜜、绵白糖、核桃仁、松子仁、桂花这几样。核桃仁、松子仁烤香碾碎(不能太细,保留颗粒感),与熬制得恰到好处、清亮浓稠的蜂蜜糖浆、芳香馥郁的干桂花一起拌匀。馅料的甜度、干湿度和香气比例,各家老字号都有独门秘方。取两张完美的饼皮,中间均匀地抹上厚厚一层香甜的馅料,轻轻合拢,边缘自然贴合,一块圆润饱满的茯苓夹饼才算初步完成。刚做好的夹饼,饼皮还带着微微的温热和脆感,内里的坚果香、桂花香、蜜糖香与茯苓特有的清雅气息交织融合,诱人至极。讲究的,还会在夹饼表面轻点一个红点,增添喜庆。

为何说茯苓夹饼“健脾胃”呢?奥秘就在这茯苓粉里。中医认为,脾胃是“后天之本”,气血生化之源。现代人饮食不节、思虑过度,很容易导致脾虚湿困,出现没胃口、肚子胀、消化不好、容易累、大便不成形等问题。茯苓味甘淡,性平,不寒不热,最大的本事就是健脾祛湿。它能温和地帮助脾胃运化水湿,把身体里多余的、影响运化的“废水”通过小便排出去。脾胃负担轻了,动力足了,自然就能更好地消化食物、吸收营养。把它融入日常可口的点心中,在享受美味的同时,不知不觉就给了脾胃一点温柔的呵护。加上馅料里的核桃、松子滋养,蜂蜜润肠,确实是一款难得的养生小食。

如今,走进北京的老字号点心铺子,依然能看到师傅们坚守着传统的手工摊制技艺。那一张张薄如纸、白如雪的饼皮,是机器无法完全替代的温度和匠心。买上一盒茯苓夹饼,细细品味,薄饼入口即化,馅料甜而不腻,桂香幽幽,坚果香脆。那淡淡的茯苓清气,仿佛穿越时光而来,提醒着我们:最朴素的食材,经由世代相传的手艺,便能化作滋养身心的味道。这甜,是手艺人的心意,也是古老智慧赠予现代人的一份温和守护。